
1219年至1225年,蒙古展开了第一次西征万联证券,成吉思汗亲自带领他四个儿子,以及速不台和哲别等两位名将,几乎将蒙古的主力部队派往了西方。窝阔台继位初期,蒙古又发起了第二次西征,这时金国的压力自然有所缓解。那么,为何金国在这段时间仍无法喘息呢?
从各类史料来看,成吉思汗西征的起因并不仅仅是蒙古使团被杀事件。事实上,早在1217年,成吉思汗就已经开始将主力部队从金国方面撤回,并且任命了木华黎为王,赋予他指挥南征金国的权力。成吉思汗从各军调集了一些士兵,组成了一个混合部队,总数大约只有1.3万人,外加一些投降的部族,如汪古部、契丹人和汉人,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。
木华黎究竟何许人也,竟然能够获得成吉思汗如此重任?木华黎是札剌儿氏人,曾在铁木真(即成吉思汗)进攻蔑儿乞部时投靠他。一次,铁木真在进攻塔塔儿部时遭遇挫败,孤身一人躺在草丛中养伤,木华黎和博尔术在雪地里为他遮挡寒风。还有一次,铁木真被敌人袭击,木华黎挺身而出,拉弓射箭,将敌人赶跑。正因为有过这样的种种英勇表现,木华黎逐渐赢得了铁木真的深厚信任,并成为他的重要将领,屡次带领精锐部队执行突袭任务。
展开剩余77%而在金国方面,由于蒙古连年进攻,其东北地区早已沦陷,出现了如东辽、东夏等依附蒙古的政权,燕京也在1215年陷落,金国早在1214年便迁都开封。黄河以北的土地在蒙古的持续扫荡下,经济陷入萧条,人口锐减。金国虽然利用潼关和黄河构筑了坚固的防线,企图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死守,但即便如此,它仍面临巨大困境。
蒙古西征后,木华黎的兵力有限,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进攻,他转而采取了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策略。首先,他通过政治手段,积极争取北方义军和金国的官员、将领投降,许诺他们保持原来的官职和待遇,巧妙地笼络人心。军事上,木华黎主要集中力量进攻山西一带,迅速攻占了河东各州。与之前蒙古人进攻后就撤离不同,木华黎选择在这些地方留下驻军,将山西作为进攻金国的跳板。
虽然金国面临严重危机,但若能采取正确措施,仍有一线生机。首先,金国应尽力争取义军的支持,通过这些义军削弱蒙古力量;其次,应改善国际关系,寻求与西夏、南宋、吐蕃等国的联盟,形成“唇亡齿寒”的局面;第三,金国内部需要团结一致,停止内斗。然而,金国此时已经腐化,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。
当时,金国的皇帝是金宣宗,但实际控制朝政的是术虎高琪,他权力过大,几乎一手遮天。术虎高琪专注于加固对开封的防御,却忽视了其他地区的防线,让蒙古军队有机可乘。1217年,他还不顾金宣宗的反对,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,结果不仅没能扩张领土,反而遭遇失败。1219年,金宣宗杀掉了术虎高琪,但金国的政治局面并未得到改善。
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危机。随着大片领土的丧失,金国的财政收入锐减,为了缓解财政困境,金国大量印刷纸币,结果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,财政体系几乎崩溃。同时,大量的难民从河北涌入河南,加剧了粮食危机。若不是蒙古主力仍在西征,金国可能早已崩溃。
然而,1223年,金国似乎出现了转机。这一年,木华黎去世,蒙古的进攻稍有放缓;同时,金宣宗也去世,金哀宗继位。金哀宗试图扭转局势,任命了新的将领和官员,朝政有所回稳。他与南宋实现了和解,并试图与西夏结盟共同抗击蒙古。对待义军,他也采取了拉拢政策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到了1225年,投降蒙古的武仙归来,金国在山西的力量得到增强。1226年,金哀宗发动反攻,成功收复了平阳、太原等重要城市。此后,蒙古灭西夏,开始从西北进攻金国,但金国的防线依然坚固,令蒙古难以深入。1228年,金军在甘肃击败了蒙古的8000骑兵,这是金国抗击蒙古的重大胜利。
尽管金哀宗通过加强防御与南宋的合作,成功拖延了蒙古的进攻,但最终的失误加速了金国的灭亡。1231年,蒙古的4万大军在托雷的指挥下进入四川,企图从四川切入金国。由于南宋守将疏忽,蒙古军队得以迅速通过汉中地区,若南宋能集中兵力进行阻击,蒙古大军可能会遭遇惨败。然而,1232年,托雷的军队进入金国境内,却被金国的15万大军包围在三峰山。金军内部将领不和,错失了最佳战机。接着,三天大雪导致金军无法行动,而蒙古军队趁机突围。最终,金军溃败,三峰山之战成为金国灭亡的转折点。
随着金国的防线崩溃,开封陷落万联证券,金哀宗逃至商丘,金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